八旗鐵騎的矛刃刺在獠牙炮的護盾上,發出嘭嘭的悶響。

伴隨著轟鳴聲,獠牙炮噴出一道半尺長的火焰。三支騎槍掉在了地上。

一名渾身是血的清軍騎兵從馬鞍上滑落。近距轟射出的霰彈將他身上的甲冑打成了漏勺。另一人也被霰彈鏰傷,打馬向外狂逃。還有一人戰馬被擊傷後,跌落馬下。

從後方追上來的一名清軍騎兵,口裡叼著把短刀,瞅個空子猛的扒上了車廂。一支三棱矛刃卻從他背後透了出來。

原來車廂上還有射擊孔,那名使電發銃的乘員將三棱短矛從孔中捅了出來。三棱矛刃隨即又縮了回去。滑落在地的清軍屍體先是被車輪碾壓而過,接著又被車後騾馬所踩踏。

攻擊車隊的清兵不斷傷亡,車隊左側的兩百戰車伴隨騎兵突然齊聲呼喝,陡然加快了戰馬的行進速度,從車隊前方繞到了右側,向嶽托的騎兵展開衝殺。

此時的清軍五百騎已折損過百,本已處在士氣崩潰的邊緣,哪裡經的起如此一衝?

在燧發手槍的鳴響和狼牙棒棒影中,清軍戰騎又折損了近百人,殘騎隨即向營盤處潰逃而去。

車騎連隊也不追擊,繼續向南漢山城進發。半個時辰後,便推倒了山城外的一段柵欄,從南側門進入南漢山城。

兩百五六十人的增援實際意義不大,卻讓城中的兵馬士氣大增。李氏王朝的朝堂上,與清國談判媾和的主張再也不見蹤影。

~~~

南漢山西麓和漢江之間是片廣闊平原。

楊重站在山丘峰頂,手持望遠鏡向東南方瞭望著。從這個海拔僅百餘米的孤丘到漢江之間,紮著三個營盤。分彆屯駐著紅衣軍第一,第二和第五軍團。

向東約五裡地,便是清軍的陣地,也大致分為左中右三部。左營是皇太極禦營,距離漢江岸邊僅有三四裡距離,中營卻位於南漢山一條低矮山崗上,右營扼守南漢山城通往外界的平地大道上。

三營大致呈品字形分佈,在中營和右營的後方五六百步處,就是繞南漢山城而建的木柵欄。

清軍這三座大營此前連鹿砦拒馬都冇有設置,可見其對朝鮮兵馬的輕視。但自楊重登陸後,他們就動員大量人力,短時間內在營盤周圍構築起堅固的塹壕,鋪設大量拒馬鹿砦。

遠處傳來槍銃之聲。楊重的望遠鏡鏡頭中,出現了己方偵騎與清軍斥候追逐廝殺的場景。

楊重的大軍已在此紮營三天了。這三天內,雙方都冇有任何舉動。皇太極和楊重一樣,隻是派出斥候偵騎刺探對方軍情。

經過這三天偵查以及南漢山城來的訊息,楊重對方圓數十裡的山川地形已瞭如指掌,對清軍的兵力火炮分佈也有了個大概瞭解。

清軍大約有上百門火炮,按紅衣軍的分類標準,都屬於清一色的直射炮。威力最大的不過是十八磅的紅衣大炮。

它們大部分都部署在中營所在的那道山崗上。向東轟射,便能將大小炮丸直射到南漢山城城牆上,或曲線盲投到山城中,砸到誰算誰。

它們向西南轟射,便能覆蓋那條從南漢山城西門出來的官道。向西則能覆蓋清軍禦營周遭五百步之內地域。

這種部署相當毒辣。以紅衣軍的經典大方陣陣型出戰,若行進到這個巨大炮陣的轟射範圍內,並與清軍步騎僵持住,其後果難以想象。要在與清軍的決戰中取勝,必須想辦法先解決這個炮陣。

最簡單的辦法,就是直接以方陣護著火炮行進到射程範圍內,與其展開對射。

然而這個方法不可行。清軍的炮陣在山崗上,射程有加成,數量占優不說。關鍵是他的炮陣,是依托山地地形屯守兵馬,配以塹壕來加以防護。紅衣軍的炮陣卻隻能靠方陣加以保護。

這明顯是個不對等的戰局,且紅衣軍處於不利的形勢。即使紅衣軍的火炮精良,有開花彈加持,也彌補不了這個勢差。

再取巧一點的方法,就是派出特戰部隊突襲清軍中營,摧毀所有火炮。

但這個方法也不可行。清軍早已知曉楊重軍的實力,早就將此預設為決戰戰場,怎麼可能想不到楊重會用奇兵偷襲的路數?不知道他們為此已經設了多少陷阱和埋伏,正等著楊重的兵馬去自投羅網呢。

楊重下了山丘,回到大營中,仔細俯瞰著那個剛造出的精美沙盤。沙盤完整的還原了方圓二十裡內的山川地形。

看著看著,楊重心中就有了主意。

清軍大營,皇太極禦帳。

一名護軍向皇太極打千後稟報道:“啟稟皇上,昂重尼堪部出動三千餘兵馬,攜炮八門在禦營西南約三裡處結陣。”

皇太極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道:“他終於沉不住氣了。”

帳中的各清軍將領見此紛紛請戰。不料皇太極卻收斂起笑容冷聲道:“我們守好營盤即可,先不出戰。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。朕要先磨磨他的銳氣,再行出戰,將其兵馬一舉擊潰。”

過了半個時辰,正是皇太極用午膳的時刻。帳外傳來巨大的火炮轟鳴聲,接著便聽到外麵嘁裡喀嚓的一通亂響。皇太極將飯碗往桌子上一丟,喝到:“怎麼回事!?”

一名護軍入帳道:“啟稟皇上,敵人正在對我禦營進行炮擊!”

皇太極眉頭一皺道:“他們難道不在三裡外?否則如何炮擊我軍大營?傳令,讓禦營中的烏真超哈開炮反擊。”

“啟稟皇上,他們確實紮陣在三裡之外。隻是他們的火炮射程極遠,彈丸能夠打到我軍營中。”

這護軍話剛說完,就聽到嘭的一聲棉錦爆裂之音,一顆鐵球破帳而入,將皇太極的桌案砸的粉碎。帳中幾個親護軍急忙將皇太極圍住。

皇太極卻煩躁的將他們撥開,低頭去看那枚陷入土坑卻還在旋轉的鐵球。鐵球上滿是鮮血和肉沫樣的物體,顯然它至少碎裂過一人軀體才竄入帳中的。

這顆鐵球有小南瓜那麼大,比清軍最大的炮丸都大。皇太極雖然不懂炮,但基於一種簡單的“想當然”推理,知道炮彈越大的炮打的越遠。

對於紅夷大炮這一個炮種,這種推理倒也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正確。

楊重軍的三十六磅重型紅夷炮,有效射程可以打到三裡。而清軍最大的十八磅炮,即使以四十五度仰角拋射,最多也就打兩裡多地。

而且以本用於直射的紅夷炮做這種拋射,根本冇有精準性可言。連落入某個方圓百步的範圍都得靠碰。

此時,清軍諸將都湧入帳中,再次紛紛向皇太極請戰。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說道:“父皇,兒臣領三千精兵,這就出營將他們殺退。我軍若是不戰,對方僅用炮轟就能將向我軍人心轟散啊!”

聽著營外不時傳來的炮聲,皇太極正要同意豪格請求時,突然笑道“朕差點上了楊重那廝的當。他就是在逼迫我軍衝陣,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槍銃之利。”

皇太極接著肅穆道:“豪格,你統甲士兩千五百,烏真超哈五百,攜十五門紅夷大炮,前進五百步紮住軍陣,和他們展開對射。以十五門對八門,優勢在我。記住,冇將他們軍陣轟垮之前,步甲隻守不攻。”

豪格隨即應道:“兒臣接令!”

當豪格率軍行出禦營時,三裡地外的馬山,收起望遠鏡道:“傳令,暫時停止炮擊。”

設在空心方陣中的八門重炮隨即停止了轟射。但炮手們還在清理著炮膛,裝填著發射藥。

早期的紅衣軍老第一軍團,已編入風馳軍中。這部兵馬是成立冇多久的新第一軍團。馬山也是在這個時候從防衛軍調入紅衣軍,並且跟隨普通兵士一起接受訓練。

因為是從冇上過戰場的新編部隊,所以此次做戰,楊重將他們帶出來曆練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他們的裝備除槍銃,輔助炮,曲線炮用的是新製式裝備外,炮兵連配置的直射炮還是青銅紅夷大炮。